公立培华学校校史
1934
建校原名华侨学校
本校创始原名华侨学校,成立于一九三四年秋,系由洪恭品先生私人创办,初设临时课室于杨厝港十英里保安堂药材店后面,其时学生仅十余名,聘请教师一位任教。翌年学生增至二十余名,因课室狭窄,不适教学之用乃改租附近之店屋为课室,此即本校之为滥觞。
1935
成立董事会
一九三五年,王可钳先生倡议扩大学校组织。以王可钳先生、洪恭品、瑞发兴号、新瑞发号、翁壬李、卓洋溢、陈登科等为发起人发动募捐,数月后便兴工建筑校舍(即本校旧校舍之前座)。计课室两间,教员宿舍两间,办公室一间。
1936
开始注册校名
一九三六年秋,建筑完成,董事部正式成立,王可钳先生以众望所归,获选为首任董事长,向教育局申请注册,改名为培华学校。除聘请谢铁山先生为校长外,也聘请教员一位教导学生约六十名。
1938
修建校舍,聘请校长
一九三八年,董事期满改选,王龙溪先生接任董事长,得侯西反先生介绍郑明新先生任校长,整饬校务,修建课室。一九三九及一九四0年,王可钳先生复任董事长,校风一振,学生人数增至一百余名,因课室不敷应用,董事部开会议决筹款兴建校舍;计增建课室四间,图书室一间,礼堂一座,并改建教员宿舍。同年,第一届高小学生毕业,此为本校第一阶段之发展。此时侨领侯西反先生因鉴本村教育尚未普及,村民多数未能了解时代之演变,乃亲到村中劝学。为便利幼年学生就读起见,特设分校于六巡芭尾,招收三十余名低年级学生。分校事务则由蔡家庭先生负责主持;而经费多数由黄奕欢先生负责筹款。
1941
二次大战,学校停办
一九四0年董事改选,卓金树先生荣任一九四一年董事长,董事部议决进行筹款学校基金,以稳定学校经济基础。惜捐款未鸠收,而日军南侵,星岛沦陷,学校被迫停课,校舍被日军占驻,校中桌椅器具几乎全数被毁。分校被人拆除无遗,学校停办将近四年。
1945
学校复课,新校长上任
一九四五年,星岛光复之后,召集会议,卓金树先生乃被选任董事长,议决聘请李明聪先生为校长,十月八日正式复课,荒凉破碎,千头万绪,亟待整理,就读之学生两百余名。但复校之时,校舍幸董教双方共同努力,方得早日整顿就绪。一九四七年,举行游艺会及图工展览会,筹款修建校舍,学校规模始全部恢复,学生亦增至三百余名。
1948
董事会改选,购买新校址
一九四八年及一九四九年,洪恭兰先生当选为复校第二任董事长后,乃继续为学校谋求发展。一九五0年至一九五五年,卓金树先生复任董事长,由于全部课室均已告满,无法容纳更多学生,董事部乃召开会议,诸董事均认为原址因场地有限,无从发展,议决另觅新址以筹建永久性之新校舍,并组织建校委员会,由董事长卓金树任主席,副董事长洪恭兰及王金源任副主席,其余董事均任委员,并敦请梁后宙、林建达、李金塔、胡绪哇、洪恩惠、许乃炎诸社会贤达协助劝募,成绩达七万元左右,并托胡绪哇负责向何福安有限公司,商购五英亩园地于旧校舍对面,即现在之校址。
1954
兴建永久校舍,进行筹款建校
一九五四年六月新校舍兴工建筑,同年十二月落成;计有课室十二间、办公室图书馆、会客室、贩卖室各一间,食堂一座。此期购地建筑及设备,计耗资十三万元;校舍巍峨,课室宽敞,可容纳学生近千名,为当时本区最现代化学校之一。建校完成,董事部根据纪念捐款人办法:董事长卓金树献捐五千元,以楼上正中一间纪念其先翁,命名为卓克铎图书室;洪恭兰、洪恩惠、王松美、李康塔、王振墙、王春斌、朱福水各捐二千元,均以课室命名留念。
1955
接受政府薪金津贴制
一九五五年,政府宣布实行新薪津制,促华校接受全部补助,多数学校未敢接受,均渐抱观望态度。副董事长洪恭兰因感教师薪金微薄,而学校经济大部份依靠学费之收入,难以提高教师之待遇;如接受全部补助,不但教师可享受新薪津制所给予之较高待遇,且董事部亦可减轻经济上之负担,故极力主张接受全部补助。董事部在开会研讨时,聆听洪先生之分析后,议决接受政府全部补助;公推洪先生为代表,负责向教育部争取追补建校津贴、及教师薪津。从此,教师待遇得以改善,董事部之经济负担亦告减轻;之后,附近各校亦纷纷接受政府之全部补助。
1956
兴建礼堂,举行落成典礼
一九五六年起,洪恭兰先生蝉联董事长历三十四年,为本校任职最久董事长。彼在一九六0年,推动第二期建校:包括容纳近千人之礼堂一座,教职员宿舍两座及一个运动场,建筑费约十二万元,此期之建筑未获教育部补助,除部分向外筹募,大部份来自学校基金及董事捐款。一九六一年十二月举行新礼堂落成典礼,暨创校二十七周年纪念;除举行游艺晚会之外,并获新赛凤闽剧团义演两晚,为本校筹募建校基金,其献艺助学之精神,实堪嘉许。
1971
李明聪校长荣休,出任董事顾问
扩建完成,诸董事认为洪董事长出钱出力,领导建校居功至伟,议决以礼堂楼上之会议室,命名为恭兰室以留念。校务方面,在李明聪校长领导之下,学生之学业成绩及体育活动,都有更良好之表现,因而校誉日隆。李校长仍感设备不足,征得董事部之同意,再着手筹划增建特别课室及改善现代化之卫生设备;并请李善德绘测师拟具草图。一九七一年底,李校长光荣退休。彼在校任职二十七年,为任职本校最久之校长。退休后,仍受董事部聘任顾问,继续同谋学校之发展。
1972
扩建校舍,改善设备
一九七二年,陈庆权先生接任校长,积极进行扩建工作,建筑图样经多次修改,才确定第三期扩建计划。洪董事长属下机构首先认捐五万元,并商请李氏基金捐助五万元,全体董事均热烈响应,进而董教双方互相合作,向各界人士募捐,共筹得四十多万元,加上教育部津贴二十一万元,共得六十余万元。于是建筑工程顺利进行;此期之建筑,包括特别课室六间,改善卫生设备、及建化粪池。为应付学生日益增加,一九七五年,又动用基金再增建六间课室及建筑围墙。
1976
吴昂昂教师接任校长
一九七六年,陈校长奉召他校,高级助理吴昂昂先生接任校长后,继续完成建筑工程,扩充内部设备,如图书馆、语言室、科学室、音乐室、视听室等,如此一来,本校在杨厝港路,可称为一间场所最大,设备最完善之华文小学。为配合新教育政策,亦于一九七九年增办启蒙班,全校增至三十四班,使本校发展达到高峰,同时也成为政府优先照顾二十八间小学之一。可惜好景不能长留,本区数个村落,因受政府发展计划之影响,居民陆续他迁,学生遂逐年减少,因此班级亦随之缩减。
1985
英语课程纳入主流
一九八五年十一月底,吴校长荣休后,仍受董事部聘任顾问。与此同时,郑良骏先生受教育部调任为本校校长,他接任后,继续扩充校内之设备、及改善教学环境、添购教学器材、装置图书馆冷气、补充英文图书,藉以提高学生之英文水准,使学生能适应目前我国以英语为主流之社会。学校也积极推行课外活动,并参加多种校外活动,在乒乓、羽球、蓝球、等项球类比赛中,本校不但曾获多项区际之冠亚军,同时亦荣获一些全国赛之锦标。
1987
学生减少,改为单班制
一九八七年起,本校因学生人数减少,而改为单班制,学生全部在上午上课,下午除学生作课外活动、及球类练习外,教师亦利用课室,定时为学生补习功课,尤其是某些成绩未达水准之学生,更能受到照顾。因此,小学离校考试成绩亦年年进步。
五十五年(1934 – 1989)来,本校历尽艰辛,幸董教双方通力合作,热心教育之社会人士鼎力襄助,始有今日之成就。
1990
招生困难,学校停办
本校附近地区因受政府发展计划所影响,邻近居民纷纷迁入新镇,造成学生人数锐减,学校面临招收新生困难,后因每年报读新生人数逐年减少;本校决定于一九九0年停止召生,宣告停办;教师们及学生们皆由教育部分派转到本国各区学校任教或就读。学校董事会议决定保留校地及整体建筑群;在成立了培华基金后,解散学校董事会,由培华基金全权处理校地及整体建筑群。
注:兹略述慨况,以明本校事迹之一二,遗漏之处,敬请原谅